首頁 > 法律專欄 > 刑事訴訟法(4)

刑事訴訟法(4)

  • 刑事訴訟法(4)
商品圖像
  • 商品資訊

    修正日期: 民國 110 年 06 月 16 日
     
    第 428 條
    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得由管轄法院之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但自訴人聲請再審者,以有第四百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之情形為限。
    自訴人已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第三百十九條第一項所列得為提起自訴之人,為前項之聲請。
    第 429 條
    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
    第 429-1 條
    聲請再審,得委任律師為代理人。
    前項委任,應提出委任狀於法院,並準用第二十八條及第三十二條之規定。
    第三十三條之規定,於聲請再審之情形,準用之。
    第 429-2 條
    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
    第 429-3 條
    聲請再審得同時釋明其事由聲請調查證據,法院認有必要者,應為調查。
    法院為查明再審之聲請有無理由,得依職權調查證據。
    第 430 條
    聲請再審,無停止刑罰執行之效力。但管轄法院之檢察官於再審之裁定前,得命停止。
    第 431 條
    再審之聲請,於再審判決前,得撤回之。
    撤回再審聲請之人,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
    第 432 條
    第三百五十八條及第三百六十條之規定,於聲請再審及其撤回準用之。
    第 433 條
    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第 434 條
    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聲請人或受裁定人不服駁回聲請之裁定者,得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抗告。
    經前項裁定後,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
    第 435 條
    法院認為有再審理由者,應為開始再審之裁定。
    為前項裁定後,得以裁定停止刑罰之執行。
    對於第一項之裁定,得於三日內抗告。
    第 436 條
    開始再審之裁定確定後,法院應依其審級之通常程序,更為審判。
    第 437 條
    受判決人已死亡者,為其利益聲請再審之案件,應不行言詞辯論,由檢察官或自訴人以書狀陳述意見後,即行判決。但自訴人已喪失行為能力或死亡者,得由第三百三十二條規定得為承受訴訟之人於一個月內聲請法院承受訴訟;如無承受訴訟之人或逾期不為承受者,法院得逕行判決,或通知檢察官陳述意見。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之案件,受判決人於再審判決前死亡者,準用前項規定。
    依前二項規定所為之判決,不得上訴。
    第 438 條
    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之案件,受判決人於再審判決前死亡者,其再審之聲請及關於再審之裁定,失其效力。
    第 439 條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之案件,諭知有罪之判決者,不得重於原判決所諭知之刑。
    第 440 條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之案件,諭知無罪之判決者,應將該判決書刊登公報或其他報紙。
    第 六 編 非常上訴
    第 441 條
    判決確定後,發見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
    第 442 條
    檢察官發見有前條情形者,應具意見書將該案卷宗及證物送交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聲請提起非常上訴。
    第 443 條
    提起非常上訴,應以非常上訴書敘述理由,提出於最高法院為之。
    第 444 條
    非常上訴之判決,不經言詞辯論為之。
    第 445 條
    最高法院之調查,以非常上訴理由所指摘之事項為限。
    第三百九十四條之規定,於非常上訴準用之。
    第 446 條
    認為非常上訴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
    第 447 條
    認為非常上訴有理由者,應分別為左列之判決:
    一、原判決違背法令者,將其違背之部分撤銷。但原判決不利於被告者,應就該案件另行判決。
    二、訴訟程序違背法令者,撤銷其程序。
    前項第一款情形,如係誤認為無審判權而不受理,或其他有維持被告審級利益之必要者,得將原判決撤銷,由原審法院依判決前之程序更為審判。但不得諭知較重於原確定判決之刑。
    第 448 條
    非常上訴之判決,除依前條第一項第一款但書及第二項規定者外,其效力不及於被告。
    第 七 編 簡易程序
    第 449 條
    第一審法院依被告在偵查中之自白或其他現存之證據,已足認定其犯罪者,得因檢察官之聲請,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但有必要時,應於處刑前訊問被告。
    前項案件檢察官依通常程序起訴,經被告自白犯罪,法院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者,得不經通常審判程序,逕以簡易判決處刑。
    依前二項規定所科之刑以宣告緩刑、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有期徒刑及拘役或罰金為限。
    第 449-1 條
    簡易程序案件,得由簡易庭辦理之。
    第 450 條
    以簡易判決處刑時,得併科沒收或為其他必要之處分。
    第二百九十九條第一項但書之規定,於前項判決準用之。
    第 451 條
    檢察官審酌案件情節,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者,應即以書面為聲請。
    第二百六十四條之規定,於前項聲請準用之。
    第一項聲請,與起訴有同一之效力。
    被告於偵查中自白者,得請求檢察官為第一項之聲請。
    第 451-1 條
    前條第一項之案件,被告於偵查中自白者,得向檢察官表示願受科刑之範圍或願意接受緩刑之宣告,檢察官同意者,應記明筆錄,並即以被告之表示為基礎,向法院求刑或為緩刑宣告之請求。
    檢察官為前項之求刑或請求前,得徵詢被害人之意見,並斟酌情形,經被害人同意,命被告為左列各款事項︰
    一、向被害人道歉。
    二、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賠償金。
    被告自白犯罪未為第一項之表示者,在審判中得向法院為之,檢察官亦得依被告之表示向法院求刑或請求為緩刑之宣告。
    第一項及前項情形,法院應於檢察官求刑或緩刑宣告請求之範圍內為判決。但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被告所犯之罪不合第四百四十九條所定得以簡易判決處刑之案件者。
    二、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顯然與檢察官據以求處罪刑之事實不符,或於審判中發現其他裁判上一罪之犯罪事實,足認檢察官之求刑顯不適當者。
    三、法院於審理後,認應為無罪、免訴、不受理或管轄錯誤判決之諭知者。
    四、檢察官之請求顯有不當或顯失公平者。
    第 452 條
    檢察官聲請以簡易判決處刑之案件,經法院認為有第四百五十一條之一第四項但書之情形者,應適用通常程序審判之。
    第 453 條
    以簡易判決處刑案件,法院應立即處分。
    第 454 條
    簡易判決,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第五十一條第一項之記載。
    二、犯罪事實及證據名稱。
    三、應適用之法條。
    四、第三百零九條各款所列事項。
    五、自簡易判決送達之日起二十日內,得提起上訴之曉示。但不得上訴者,不在此限。
    前項判決書,得以簡略方式為之,如認定之犯罪事實、證據及應適用之法條,與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或起訴書之記載相同者,得引用之。
    第 455 條
    書記官接受簡易判決原本後,應立即製作正本為送達,並準用第三百十四條第二項之規定。
    第 455-1 條
    對於簡易判決有不服者,得上訴於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
    依第四百五十一條之一之請求所為之科刑判決,不得上訴。
    第一項之上訴,準用第三編第一章及第二章除第三百六十一條外之規定。
    對於適用簡易程序案件所為裁定有不服者,得抗告於管轄之第二審地方法院合議庭。
    前項之抗告,準用第四編之規定。
    第 七 編之一 協商程序
    第 455-2 條
    除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或高等法院管轄第一審案件者外,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或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或簡易判決處刑前,檢察官得於徵詢被害人之意見後,逕行或依被告或其代理人、辯護人之請求,經法院同意,就下列事項於審判外進行協商,經當事人雙方合意且被告認罪者,由檢察官聲請法院改依協商程序而為判決:
    一、被告願受科刑及沒收之範圍或願意接受緩刑之宣告。
    二、被告向被害人道歉。
    三、被告支付相當數額之賠償金。
    四、被告向公庫支付一定金額,並得由該管檢察署依規定提撥一定比率補助相關公益團體或地方自治團體。
    檢察官就前項第二款、第三款事項與被告協商,應得被害人之同意。
    第一項之協商期間不得逾三十日。
    第一項第四款提撥比率、收支運用及監督管理辦法,由行政院會同司法院另定之。
    第 455-3 條
    法院應於接受前條之聲請後十日內,訊問被告並告以所認罪名、法定刑及所喪失之權利。
    被告得於前項程序終結前,隨時撤銷協商之合意。被告違反與檢察官協議之內容時,檢察官亦得於前項程序終結前,撤回協商程序之聲請。
    第 455-4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法院不得為協商判決:
    一、有前條第二項之撤銷合意或撤回協商聲請者。
    二、被告協商之意思非出於自由意志者。
    三、協商之合意顯有不當或顯失公平者。
    四、被告所犯之罪非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二第一項所定得以聲請協商判決者。
    五、法院認定之事實顯與協商合意之事實不符者。
    六、被告有其他較重之裁判上一罪之犯罪事實者。
    七、法院認應諭知免刑或免訴、不受理者。
    除有前項所定情形之一者外,法院應不經言詞辯論,於協商合意範圍內為判決。法院為協商判決所科之刑,以宣告緩刑、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為限。
    當事人如有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二第一項第二款至第四款之合意,法院應記載於筆錄或判決書內。
    法院依協商範圍為判決時,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二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並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
    第 455-5 條
    協商之案件,被告表示所願受科之刑逾有期徒刑六月,且未受緩刑宣告,其未選任辯護人者,法院應指定公設辯護人或律師為辯護人,協助進行協商。
    辯護人於協商程序,得就協商事項陳述事實上及法律上之意見。但不得與被告明示之協商意見相反。
    第 455-6 條
    法院對於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二第一項協商之聲請,認有第四百五十五條之四第一項各款所定情形之一者,應以裁定駁回之,適用通常、簡式審判或簡易程序審判。
    前項裁定,不得抗告。
    第 455-7 條
    法院未為協商判決者,被告或其代理人、辯護人在協商過程中之陳述,不得於本案或其他案件採為對被告或其他共犯不利之證據。
    第 455-8 條
    協商判決書之製作及送達,準用第四百五十四條、第四百五十五條之規定。
    第 455-9 條
    協商判決,得僅由書記官將主文、犯罪事實要旨及處罰條文記載於宣示判決筆錄,以代判決書。但於宣示判決之日起十日內,當事人聲請法院交付判決書者,法院仍應為判決書之製作。
    前項筆錄正本或節本之送達,準用第四百五十五條之規定,並與判決書之送達有同一之效力。
    第 455-10 條
    依本編所為之科刑判決,不得上訴。但有第四百五十五條之四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六款、第七款所定情形之一,或協商判決違反同條第二項之規定者,不在此限。
    對於前項但書之上訴,第二審法院之調查以上訴理由所指摘之事項為限。
    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有理由者,應將原審判決撤銷,將案件發回第一審法院依判決前之程序更為審判。
    第 455-11 條
    協商判決之上訴,除本編有特別規定外,準用第三編第一章及第二章之規定。
    第一百五十九條第一項、第二百八十四條之一之規定,於協商程序不適用之。
    第 七 編之二 沒收特別程序
    第 455-12 條
    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得於本案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
    前項聲請,應以書狀記載下列事項為之:
    一、本案案由及被告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
    二、參與沒收程序之理由。
    三、表明參與沒收程序之意旨。
    第三人未為第一項聲請,法院認有必要時,應依職權裁定命該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但該第三人向法院或檢察官陳明對沒收其財產不提出異議者,不在此限。
    前三項規定,於自訴程序、簡易程序及協商程序之案件準用之。
    第 455-13 條
    檢察官有相當理由認應沒收第三人財產者,於提起公訴前應通知該第三人,予其陳述意見之機會。
    檢察官提起公訴時認應沒收第三人財產者,應於起訴書記載該意旨,並即通知該第三人下列事項:
    一、本案案由及其管轄法院。
    二、被告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
    三、應沒收財產之名稱、種類、數量及其他足以特定之事項。
    四、構成沒收理由之事實要旨及其證據。
    五、得向管轄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之意旨。
    檢察官於審理中認應沒收第三人財產者,得以言詞或書面向法院聲請。
    第 455-14 條
    法院對於參與沒收程序之聲請,於裁定前應通知聲請人、本案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予其陳述意見之機會。
    第 455-15 條
    案件調查證據所需時間、費用與沒收之聲請顯不相當者,經檢察官或自訴代理人同意後,法院得免予沒收。
    檢察官或自訴代理人得於本案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撤回前項之同意。
    第 455-16 條
    法院認為聲請參與沒收程序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法院認為聲請參與沒收程序有理由者,應為准許之裁定。
    前項裁定,不得抗告。
    第 455-17 條
    法院所為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之裁定,應記載訴訟進行程度、參與之理由及得不待其到庭陳述逕行諭知沒收之旨。
    第 455-18 條
    行簡易程序、協商程序之案件,經法院裁定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者,適用通常程序審判。
    第 455-19 條
    參與人就沒收其財產之事項,除本編有特別規定外,準用被告訴訟上權利之規定。
    第 455-20 條
    法院應將審判期日通知參與人並送達關於沒收其財產事項之文書。
    第 455-21 條
    參與人得委任代理人到場。但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命本人到場。
    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一項及第三十五條第二項之規定,於參與人之代理人準用之。
    第一項情形,如有必要命參與人本人到場者,應傳喚之;其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場者,得拘提之。
    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至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七條至第八十三條及第八十九條至第九十一條之規定,於前項參與人之傳喚及拘提準用之。
    第 455-22 條
    審判長應於審判期日向到場之參與人告知下列事項:
    一、構成沒收理由之事實要旨。
    二、訴訟進行程度。
    三、得委任代理人到場。
    四、得請求調查有利之證據。
    五、除本編另有規定外,就沒收其財產之事項,準用被告訴訟上權利之規定。
    第 455-23 條
    參與沒收程序之證據調查,不適用第一百六十六條第二項至第六項、第一百六十六條之一至第一百六十六條之六之規定。
    第 455-24 條
    參與人就沒收其財產事項之辯論,應於第二百八十九條程序完畢後,依同一次序行之。
    參與人經合法傳喚或通知而不到庭者,得不待其陳述逕行判決;其未受許可而退庭或拒絕陳述者,亦同。
    第 455-25 條
    法院裁定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後,認有不應參與之情形者,應撤銷原裁定。
    第 455-26 條
    參與人財產經認定應沒收者,應對參與人諭知沒收該財產之判決;認不應沒收者,應諭知不予沒收之判決。
    前項判決,應記載其裁判之主文、構成沒收之事實與理由。理由內應分別情形記載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其認定應否沒收之理由、對於參與人有利證據不採納之理由及應適用之法律。
    第一項沒收應與本案同時判決。但有必要時,得分別為之。
    第 455-27 條
    對於本案之判決提起上訴者,其效力及於相關之沒收判決;對於沒收之判決提起上訴者,其效力不及於本案判決。
    參與人提起第二審上訴時,不得就原審認定犯罪事實與沒收其財產相關部分再行爭執。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非因過失,未於原審就犯罪事實與沒收其財產相關部分陳述意見或聲請調查證據。
    二、參與人以外得爭執犯罪事實之其他上訴權人,提起第二審上訴爭執犯罪事實與沒收參與人財產相關部分。
    三、原審有第四百二十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或第五款之情形。
    第 455-28 條
    參與沒收程序之審判、上訴及抗告,除本編有特別規定外,準用第二編第一章第三節、第三編及第四編之規定。
    第 455-29 條
    經法院判決沒收財產確定之第三人,非因過失,未參與沒收程序者,得於知悉沒收確定判決之日起三十日內,向諭知該判決之法院聲請撤銷。但自判決確定後已逾五年者,不得為之。
    前項聲請,應以書面記載下列事項:
    一、本案案由。
    二、聲請撤銷宣告沒收判決之理由及其證據。
    三、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
    第 455-30 條
    聲請撤銷沒收確定判決,無停止執行之效力。但管轄法院之檢察官於撤銷沒收確定判決之裁定前,得命停止。
    第 455-31 條
    法院對於撤銷沒收確定判決之聲請,應通知聲請人、檢察官及自訴代理人,予其陳述意見之機會。
    第 455-32 條
    法院認為撤銷沒收確定判決之聲請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法院認為聲請撤銷沒收確定判決有理由者,應以裁定將沒收確定判決中經聲請之部分撤銷。
    對於前二項抗告法院之裁定,得提起再抗告。
    聲請撤銷沒收確定判決之抗告及再抗告,除本編有特別規定外,準用第四編之規定。
    第 455-33 條
    撤銷沒收確定判決之裁定確定後,法院應依判決前之程序,更為審判。
    第 455-34 條
    單獨宣告沒收由檢察官聲請違法行為地、沒收財產所在地或其財產所有人之住所、居所或所在地之法院裁定之。
    第 455-35 條
    前條聲請,檢察官應以書狀記載下列事項,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
    一、應沒收財產之財產所有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住居所、身分證明文件編號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但財產所有人不明時,得不予記載。
    二、應沒收財產之名稱、種類、數量及其他足以特定沒收物或財產上利益之事項。
    三、應沒收財產所由來之違法事實及證據並所涉法條。
    四、構成單獨宣告沒收理由之事實及證據。
    第 455-36 條
    法院認為單獨宣告沒收之聲請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法院認為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有理由者,應為准許之裁定。
    對於前二項抗告法院之裁定,得提起再抗告。
    第 455-37 條
    本編關於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之規定,於單獨宣告沒收程序準用之。
    第 七 編之三 被害人訴訟參與
    第 455-38 條
    下列犯罪之被害人得於檢察官提起公訴後第二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本案訴訟:
    一、因故意、過失犯罪行為而致人於死或致重傷之罪。
    二、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條、第二百三十一條之一、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三條、第二百四十條、第二百四十一條、第二百四十二條、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二百七十三條、第二百七十五條第一項至第三項、第二百七十八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二百八十條、第二百八十六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百九十一條、第二百九十六條、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第二百九十七條、第二百九十八條、第二百九十九條、第三百條、第三百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三百二十九條、第三百三十條、第三百三十二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第三百三十三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三百三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一款、第三款、第四款、第三百四十七條第一項、第三項、第三百四十八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二款之罪。
    三、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所定之罪。
    四、人口販運防制法第三十一條至第三十四條、第三十六條之罪。
    五、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至第五項、第三十七條第一項之罪。
    前項各款犯罪之被害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死亡或因其他不得已之事由而不能聲請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家屬為之。但被告具前述身分之一,而無其他前述身分之人聲請者,得由被害人戶籍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或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為之。被害人戶籍所在地不明者,得由其住(居)所或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政府或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為之。
    第 455-39 條
    聲請訴訟參與,應於每審級向法院提出聲請書狀。
    訴訟參與聲請書狀,應記載下列事項:
    一、本案案由。
    二、被告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分證明文件編號或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徵。
    三、非被害人者,其與被害人之身分關係。
    四、表明參與本案訴訟程序之意旨及理由。
    第 455-40 條
    法院對於前條之聲請,認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
    法院於徵詢檢察官、被告、辯護人及輔佐人之意見,並斟酌案件情節、聲請人與被告之關係、訴訟進行之程度及聲請人之利益,認為適當者,應為准許訴訟參與之裁定;認為不適當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法院裁定准許訴訟參與後,認有不應准許之情形者,應撤銷原裁定。
    前三項裁定,不得抗告。
    第 455-41 條
    訴訟參與人得隨時選任代理人。
    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之規定,於訴訟參與人之代理人準用之;第三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至第六款、第二項至第四項之規定,於訴訟參與人未經選任代理人者並準用之。
    第 455-42 條
    代理人於審判中得檢閱卷宗及證物並得抄錄、重製或攝影。但代理人為非律師者,於審判中對於卷宗及證物不得檢閱、抄錄、重製或攝影。
    無代理人或代理人為非律師之訴訟參與人於審判中得預納費用請求付與卷宗及證物之影本。但卷宗及證物之內容與被告被訴事實無關或足以妨害另案之偵查,或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之隱私或業務秘密者,法院得限制之。
    前項但書之限制,得提起抗告。
    第 455-43 條
    準備程序期日,應通知訴訟參與人及其代理人到場。但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
    第二百七十三條第一項各款事項,法院應聽取訴訟參與人及其代理人之意見。
    第 455-44 條
    審判期日,應通知訴訟參與人及其代理人。但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
    第 455-45 條
    多數訴訟參與人得由其中選定一人或數人,代表全體或一部訴訟參與人參與訴訟。
    未依前項規定選定代表人者,法院認為必要時,得限期命為選定,逾期未選定者,法院得依職權指定之。
    前二項經選定或指定之代表人得更換、增減之。
    本編所定訴訟參與之權利,由經選定或指定之代表人行使之。
    第 455-46 條
    每調查一證據畢,審判長應詢問訴訟參與人及其代理人有無意見。
    法院應予訴訟參與人及其代理人,以辯論證據證明力之適當機會。
    第 455-47 條
    審判長於行第二百八十九條關於科刑之程序前,應予訴訟參與人及其代理人、陪同人就科刑範圍表示意見之機會。
    第 八 編 執行
    第 456 條
    裁判除關於保安處分者外,於確定後執行之。但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前項情形,檢察官於必要時,得於裁判法院送交卷宗前執行之。
    第 457 條
    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但其性質應由法院或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指揮,或有特別規定者,不在此限。
    因駁回上訴抗告之裁判,或因撤回上訴、抗告而應執行下級法院之裁判者,由上級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
    前二項情形,其卷宗在下級法院者,由下級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執行。
    第 458 條
    指揮執行,應以指揮書附具裁判書或筆錄之繕本或節本為之。但執行刑罰或保安處分以外之指揮,毋庸制作指揮書者,不在此限。
    第 459 條
    二以上主刑之執行,除罰金外,應先執行其重者。但有必要時,檢察官得命先執行他刑。
    第 460 條
    諭知死刑之判決確定後,檢察官應速將該案卷宗送交司法行政最高機關。
    第 461 條
    死刑,應經司法行政最高機關令准,於令到三日內執行之。但執行檢察官發見案情確有合於再審或非常上訴之理由者,得於三日內電請司法行政最高機關,再加審核。
    第 462 條
    死刑,於監獄內執行之。
    第 463 條
    執行死刑,應由檢察官蒞視,並命書記官在場。
    執行死刑,除經檢察官或監獄長官之許可者外,不得入行刑場內。
    第 464 條
    執行死刑,應由在場之書記官制作筆錄。
    筆錄,應由檢察官及監獄長官簽名。
    第 465 條
    受死刑之諭知者,如在心神喪失中,由司法行政最高機關命令停止執行。
    受死刑諭知之婦女懷胎者,於其生產前,由司法行政最高機關命令停止執行。
    依前二項規定停止執行者,於其痊癒或生產後,非有司法行政最高機關命令,不得執行。
    第 466 條
    處徒刑及拘役之人犯,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於監獄內分別拘禁之,令服勞役。但得因其情節,免服勞役。
    第 467 條
    受徒刑或拘役之諭知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依檢察官之指揮,於其痊癒或該事故消滅前,停止執行:
    一、心神喪失者。
    二、懷胎五月以上者。
    三、生產未滿二月者。
    四、現罹疾病,恐因執行而不能保其生命者。
    第 468 條
    依前條第一款及第四款情形停止執行者,檢察官得將受刑人送入醫院或其他適當之處所。
    第 469 條
    受罰金以外主刑之諭知,而未經羈押者,檢察官於執行時,應傳喚之;傳喚不到者,應行拘提。但經諭知死刑、無期徒刑或逾二年有期徒刑,而有相當理由認為有逃亡之虞者,得逕行拘提。
    前項前段受刑人,檢察官得依第七十六條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規定,逕行拘提,及依第八十四條之規定通緝之。
    第 470 條
    罰金、罰鍰、沒收及沒入之裁判,應依檢察官之命令執行之。但罰金、罰鍰於裁判宣示後,如經受裁判人同意而檢察官不在場者,得由法官當庭指揮執行。
    前項命令與民事執行名義有同一之效力。
    罰金及沒收,得就受刑人之遺產執行。
    第 471 條
    前條裁判之執行,準用執行民事裁判之規定。
    前項執行,檢察官於必要時,得囑託地方法院民事執行處為之。
    檢察官之囑託執行,免徵執行費。
    第 472 條
    沒收物,由檢察官處分之。
    第 473 條
    沒收物、追徵財產,於裁判確定後一年內,由權利人聲請發還者,或因犯罪而得行使債權請求權之人已取得執行名義者聲請給付,除應破毀或廢棄者外,檢察官應發還或給付之;其已變價者,應給與變價所得之價金。
    聲請人對前項關於發還、給付之執行不服者,準用第四百八十四條之規定。
    第一項之變價、分配及給付,檢察官於必要時,得囑託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所屬各分署為之。
    第一項之請求權人、聲請發還或給付之範圍、方式、程序與檢察官得發還或給付之範圍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執行辦法,由行政院定之。
    第 474 條
    偽造或變造之物,檢察官於發還時,應將其偽造、變造之部分除去或加以標記。
    第 475 條
    扣押物之應受發還人所在不明,或因其他事故不能發還者,檢察官應公告之;自公告之日起滿二年,無人聲請發還者,以其物歸屬國庫。
    雖在前項期間內,其無價值之物得廢棄之;不便保管者,得命變價保管其價金。
    第 476 條
    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
    第 477 條
    依刑法第四十八條應更定其刑者,或依刑法第五十三條及第五十四條應依刑法第五十一條第五款至第七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
    前項定其應執行之刑者,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亦得請求前項檢察官聲請之。
    第 478 條
    依本法第四百六十六條但書應免服勞役者,由指揮執行之檢察官命令之。
    第 479 條
    依刑法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及第四十二條之一易服社會勞動或易服勞役者,由指揮執行之檢察官命令之。
    易服社會勞動,由指揮執行之檢察官命令向該管檢察署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勞動,並定履行期間。
    第 480 條
    罰金易服勞役者,應與處徒刑或拘役之人犯,分別執行。
    第四百六十七條及第四百六十九條之規定,於易服勞役準用之。
    第四百六十七條規定,於易服社會勞動準用之。
    第 481 條
    依刑法第八十六條第三項、第八十七條第三項、第八十八條第二項、第八十九條第二項、第九十條第二項或第九十八條第一項前段免其處分之執行,第九十條第三項許可延長處分,第九十三條第二項之付保護管束,或第九十八條第一項後段、第二項免其刑之執行,及第九十九條許可處分之執行,由檢察官聲請該案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裁定之。第九十一條之一第一項之施以強制治療及同條第二項之停止強制治療,亦同。
    檢察官依刑法第十八條第一項或第十九條第一項而為不起訴之處分者,如認有宣告保安處分之必要,得聲請法院裁定之。
    法院裁判時未併宣告保安處分,而檢察官認為有宣告之必要者,得於裁判後三個月內,聲請法院裁定之。
    第 482 條
    依刑法第四十三條易以訓誡者,由檢察官執行之。
    第 483 條
    當事人對於有罪裁判之文義有疑義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疑義。
    第 484 條
    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
    第 485 條
    聲明疑義或異議,應以書狀為之。
    聲明疑義或異議,於裁判前得以書狀撤回之。
    第三百五十一條之規定,於疑義或異議之聲明及撤回準用之。
    第 486 條
    法院應就疑義或異議之聲明裁定之。
    第 九 編 附帶民事訴訟
    第 487 條
    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害。
    前項請求之範圍,依民法之規定。
    第 488 條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於刑事訴訟起訴後第二審辯論終結前為之。但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後提起上訴前,不得提起。
    第 489 條
    法院就刑事訴訟為第六條第二項、第八條至第十條之裁定者,視為就附帶民事訴訟有同一之裁定。
    就刑事訴訟諭知管轄錯誤及移送該案件者,應併就附帶民事訴訟為同一之諭知。
    第 490 條
    附帶民事訴訟除本編有特別規定外,準用關於刑事訴訟之規定。但經移送或發回、發交於民事庭後,應適用民事訴訟法。
    第 491 條
    民事訴訟法關於左列事項之規定,於附帶民事訴訟準用之:
    一、當事人能力及訴訟能力。
    二、共同訴訟。
    三、訴訟參加。
    四、訴訟代理人及輔佐人。
    五、訴訟程序之停止。
    六、當事人本人之到場。
    七、和解。
    八、本於捨棄之判決。
    九、訴及上訴或抗告之撤回。
    十、假扣押、假處分及假執行。
    第 492 條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應提出訴狀於法院為之。
    前項訴狀,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第 493 條
    訴狀及各當事人準備訴訟之書狀,應按他造人數提出繕本,由法院送達於他造。
    第 494 條
    刑事訴訟之審判期日,得傳喚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及關係人。
    第 495 條
    原告於審判期日到庭時,得以言詞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其以言詞起訴者,應陳述訴狀所應表明之事項,記載於筆錄。
    第四十一條第二項至第四項之規定,於前項筆錄準用之。
    原告以言詞起訴而他造不在場,或雖在場而請求送達筆錄者,應將筆錄送達於他造。
    第 496 條
    附帶民事訴訟之審理,應於審理刑事訴訟後行之。但審判長如認為適當者,亦得同時調查。
    第 497 條
    檢察官於附帶民事訴訟之審判,毋庸參與。
    第 498 條
    當事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之理由不到庭或到庭不為辯論者,得不待其陳述而為判決;其未受許可而退庭者亦同。
    第 499 條
    就刑事訴訟所調查之證據,視為就附帶民事訴訟亦經調查。
    前項之調查,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或代理人得陳述意見。
    第 500 條
    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應以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為據。但本於捨棄而為判決者,不在此限。
    第 501 條
    附帶民事訴訟,應與刑事訴訟同時判決。
    第 502 條
    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
    認為原告之訴有理由者,應依其關於請求之聲明,為被告敗訴之判決。
    第 503 條
    刑事訴訟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者,應以判決駁回原告之訴。但經原告聲請時,應將附帶民事訴訟移送管轄法院之民事庭。
    前項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第一項但書移送案件,應繳納訴訟費用。
    自訴案件經裁定駁回自訴者,應以裁定駁回原告之訴,並準用前三項之規定。
    第 504 條
    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其因不足法定人數不能合議者,由院長裁定之。
    前項移送案件,免納裁判費。
    對於第一項裁定,不得抗告。
    第 505 條
    適用簡易訴訟程序案件之附帶民事訴訟,準用第五百零一條或第五百零四條之規定。
    前項移送案件,免納裁判費用。
    對於第一項裁定,不得抗告。
    第 506 條
    刑事訴訟之第二審判決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者,對於其附帶民事訴訟之第二審判決,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但應受民事訴訟法第四百六十六條之限制。
    前項上訴,由民事庭審理之。
    第 507 條
    刑事訴訟之第二審判決,經上訴於第三審法院,對於其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所提起之上訴,已有刑事上訴書狀之理由可資引用者,得不敘述上訴之理由。
    第 508 條
    第三審法院認為刑事訴訟之上訴無理由而駁回之者,應分別情形,就附帶民事訴訟之上訴,為左列之判決:
    一、附帶民事訴訟之原審判決無可為上訴理由之違背法令者,應駁回其上訴。
    二、附帶民事訴訟之原審判決有可為上訴理由之違背法令者,應將其判決撤銷,就該案件自為判決。但有審理事實之必要時,應將該案件發回原審法院之民事庭,或發交與原審法院同級之他法院民事庭。
    第 509 條
    第三審法院認為刑事訴訟之上訴有理由,將原審判決撤銷而就該案件自為判決者,應分別情形,就附帶民事訴訟之上訴為左列之判決:
    一、刑事訴訟判決之變更,其影響及於附帶民事訴訟,或附帶民事訴訟之原審判決有可為上訴理由之違背法令者,應將原審判決撤銷,就該案件自為判決。但有審理事實之必要時,應將該案件發回原審法院之民事庭,或發交與原審法院同級之他法院民事庭。
    二、刑事訴訟判決之變更,於附帶民事訴訟無影響,且附帶民事訴訟之原審判決無可為上訴理由之違背法令者,應將上訴駁回。
    第 510 條
    第三審法院認為刑事訴訟之上訴有理由,撤銷原審判決,而將該案件發回或發交原審法院或他法院者,應併就附帶民事訴訟之上訴,為同一之判決。
    第 511 條
    法院如僅應就附帶民事訴訟為審判者,應以裁定將該案件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但附帶民事訴訟之上訴不合法者,不在此限。
    對於前項裁定,不得抗告。
    第 512 條
    對於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聲請再審者,應依民事訴訟法向原判決法院之民事庭提起再審之訴。
  • 商品Q&A

    • 提問者稱呼
    • E-mail
    • 手機
    • 電話
    • 留言內容
    • 驗證碼
上一頁
TOP